创意写作就像一场杂耍。作者必须管理由角色发展线、情节要点、地点和时间线构成的复杂网络。在所有这些相互关联的元素之间保持一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尝试新想法时。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动,比如将角色移动到不同地点,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连锁修改,迫使作者逐一查找每个相关句子以维持叙事的连贯性。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许多作者会建立外部辅助工具——潦草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或电子表格——来追踪他们的故事世界。但这些工具与实际文本是脱节的。**如果我们能弥合这一鸿沟呢?**如果你可以重排时间线或在地图上移动角色,并让这些变化自动更新到你的手稿中,会怎样?

这正是蒙特利尔大学与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最近一篇论文的核心理念。他们提出了视觉化故事写作——一种将故事元素转化为交互式可视化的新写作支持范式。借助它,你不仅可以用文字来创作,还能通过操控视觉元素来写作。

一张信息图,展示了视觉化故事写作的工作流程。叙事文本生成视觉化内容 (互动、地点、时间线) ,操控这些视觉化内容会反向提出文本编辑建议。

如上图所示,系统解析叙事文本,生成角色互动的交互图、地点的空间地图,以及事件的时间线。神奇之处在于,作者与这些视觉元素互动时: 在图中连接两个角色,可以创造他们互动的新场景;将角色图标拖到地图上的不同位置,会重写文本来描写他们的新旅程。通过将创作者的推理过程与视觉表征对齐,故事修订变得直观、有趣且不易出错——为创意在文字视觉的双重支持下自由发挥奠定了基础。


背景: 从分析到互动

故事可视化并非新鲜事。几十年来,作家与文学研究者一直借助图表来理解叙事结构——例如绘制戏剧弧线的弗莱塔格金字塔,或映射角色关系随时间变化的流行“故事线”可视化。这些工具在分析上价值颇高,能够为已完成的叙事提供鸟瞰视角。然而,它们通常是静态的输出,你只能看,却无法用来主动重写故事。

其他领域——如计算机编程——早已采用替代性的编辑表示。开发者通常使用颜色选择器而不是手动输入十六进制代码,或用拖放式 UI 构建器来替代手写布局代码。原理很简单:** 对于某些任务,空间或视觉操作比单纯依赖文本更容易**。

研究者认为,创意写作同样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尽管已有一些工具探索了用于任务 (如大纲编排或从图像生成文本) 的视觉界面,但一个完全双向的系统——即文本生成视觉化,视觉化反向编辑文本——的概念仍鲜有深入探索。本项工作正式定义了视觉化故事写作,并提出了构建此类工具的理论框架。


一个用于故事可视化的框架

要创建一个能以视觉方式表现任何故事的系统,你需要一个关于故事构成要素的形式化描述。研究者求助于叙事学——研究叙事结构的学科——设计出故事可视化框架。该框架识别了核心故事元素,并定义了将它们组合成复杂且有意义的视觉结构的操作。

故事元素: 基本构件

叙事理论区分了**fabula (虚构世界中事件的原始时间顺序) 和syuzhet **(这些事件呈现给读者的方式,可能包含闪回、预叙或叙事空白) 。这种区分产生了八个基础元素:

一张表格,列出了八种故事元素,分为 Fabula (行动者、地点、时间、事件) 和 Syuzhet (角色、空间、时序、聚焦) 两类。

例如:

  • “爱丽丝”是一个**角色 (syuzhet) ,她承担着行动者 **(fabula) 的角色,例如英雄。
  • 时间指按年代顺序排列的时间线,而时序反映叙述顺序,可能跳过或重排事件。
  • 地点是具体的物理位置 (“爱丽丝的家”) ,而空间则指叙述的场景或氛围 (如“家”、“怪异”) 。

这种结构化词汇表使系统能在不同叙事层次上进行推理。

操作符: 构建视觉结构

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框架定义了四个操作符——PACU 模型——用于组合元素形成可视化。

一张信息图,阐释了包含四个操作符的 PACU 框架: 定位 (Position) 、关联 (Associate) 、连接 (Connect) 和展开 (Unfold) ,并展示了它们如何串联构建复杂的故事可视化。

  1. POSITION (P): 依照另一元素来放置元素。
    示例: POSITION(Characters BY Locations) 将角色映射到其所在位置。
  2. ASSOCIATE (A): 将元素与额外元数据关联。
    示例: ASSOCIATE(Time WITH Focalization) 创建展示视角转换的时间线。
  3. CONNECT (C): 依据另一元素在元素间绘制连接。
    示例: CONNECT(Characters BY Events) 生成互动网络图。
  4. UNFOLD (U): 按另一元素复制并组织元素。
    示例: UNFOLD(Locations BY Characters) 列出每个角色访问过的地点。

通过串联这些简单操作符,框架既能描述现有的可视化,也可生成新的可视化。例如,著名的 xkcd “故事线”可视化可描述为: start with Time, UNFOLD by Characters, CONNECT by Events (从时间开始,按角色展开,按事件连接) 。


视觉化故事写作原型

基于此框架,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 左侧为文本编辑器,右侧为根据*《爱丽丝梦游仙境》*自动生成的三个互联视觉化面板

视觉化故事写作原型的用户界面。左侧是文本编辑器,右侧是三个视觉化面板: 事件时间线、行为与实体图以及地点地图。

1. 实体与行为视图

该视图将角色和关键对象 (“实体”) 显示为节点,用带动作标签的有向边连接 (例如,爱丽丝 → 追赶 → 白兔) 。

编辑选项:

  • 编辑特质: 点击“爱丽丝”调整其“好奇”、“困倦”等特质;AI 将重写故事以反映这些变化。
  • 添加/移除实体: 双击创建新角色;删除节点以移除。
  • 添加/移除行为: 连接两个实体添加新行为,或删除现有行为以移除互动。

实体视图中的三个编辑示例: (a) 调整爱丽丝特质的滑块,(b) 删除“书”实体,(c) 添加一个新的“哥哥”实体并连接到爱丽丝及其姐姐。


2. 地点与实体视图

故事世界的空间图,显示地点节点以及角色所在位置。

功能:

  • 添加地点: 双击创建新地点 (“田野”) 。
  • 移动实体: 拖动角色图标到不同地点;文本会更新以反映移动。

三帧序列展示了如何在地点视图中移动实体。首先创建一个新地点“田野”,然后将“书”移动到该地,最后将“姐姐”移动到田野。


3. 事件时间线视图

按叙述顺序显示事件的时间视图,并用表情符号标记相关实体。

特性:

  • 查找场景: 鼠标悬停事件,高亮显示文本中对应句子。
  • 定向编辑: 选择事件,将视觉编辑范围限定在特定场景。
  • 重排事件: 拖动事件到新位置,系统将相应重构文本。

时间线视图的动态演示。用户可悬停事件高亮文本,或拖动事件重新定位至故事早/晚处,以重组叙事。


所有编辑都是双向同步的: 视觉更改会更新文本,手动文本编辑也会同步到视觉化。系统还提供变更历史树,支持撤销/重做与分支探索。


实践检验: 用户研究

团队进行了两项研究来评估该方法。

研究 1: 规划与审阅

参与者使用纯文本界面或原型的只读版来回答高层次修订问题 (如“是否可以合并某些角色?”) 。

结果:

  • 确认直觉: 视觉化为判断提供了佐证,提升信心。
  • 快速查找: 点击实体或事件替代了耗时的浏览。
  • 获得新见解: 地点与时间线视图促使反思角色动机及空间逻辑。

部分参与者认为视觉化增加了认知负担或不符合其创作习惯,但多数人认为其是文本的有益补充。


研究 2: 编辑与创意探索

八位资深作家使用完整原型进行结构化编辑和自由写作。

柱状图显示参与者对实体、地点和事件时间线视图在“易理解”与“易使用”等陈述上的积极评价。

发现:

  • 轻松编辑: 成功操控了角色、地点、事件;AI 自动处理了不一致。
  • 支持探索: 作家利用视觉化进行头脑风暴、事件重排、激发灵感。
  • 高创意支持: 创意支持指数 (CSI) 平均得分 71.5,其中趣味性成果值得付出评分最高。

表格展示创意支持指数 (CSI) 结果。“趣味性”和“成果值得付出”得分最高。

批评包括希望拥有更多重写控制权,以及提供多样化可视化风格。但整体参与度仍然很高,说明该方法具备适应性。


结论与未来方向

该研究表明,可视化不仅能作为分析辅助工具,还可成为用于故事创作的互动媒介。通过定义故事元素与操作符框架并实现双向原型,视觉化故事写作帮助跟踪元素,以简单交互实现复杂编辑,并以有趣方式探索创意变体。

未来扩展可包括:

  • 情绪或动机等抽象元素
  • 通过视觉控件编辑句长或语气的风格化功能
  • 针对个人写作流程定制的可视化构建器

归根结底,视觉化故事写作旨在增强创造力——为作者提供与我们构思叙事时相契合的工具:** 一个由角色、地点与事件组成的丰富互联网络**,而不仅仅是线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