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场蓄势待发的纳米级革命
十多年来,石墨烯和二硫化钼 (MoS₂) 等二维 (2D) 材料一直是材料科学领域的超级明星。这些原子尺度的薄片比人类 DNA 单链还要薄,却拥有非凡的电子特性,有望彻底改变计算领域——从超高速晶体管到超高效存储器。它们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惊人进步提供了一条潜在路径,突破硅的物理极限。
但这其中有一个难题。尽管这些材料在研究实验室的纯净、受控环境中表现出色,但要将它们应用到商业芯片制造这个复杂而混乱的世界中,却面临巨大挑战。制造一个完美的二维晶体管是一回事;而将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晶体管集成到一块标准硅芯片上,并让它们全部可靠地协同工作,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就是臭名昭著的 *实验室到工厂 *(lab-to-fab) 鸿沟——一道让许多突破性技术无法走向现实世界的深谷。
最近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直面了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名为 ATOM2CHIP 的综合蓝图——一个完整的策略,用于弥合从单个原子器件概念到功能齐全的封装芯片之间的差距。利用这一蓝图,他们成功构建了一款 1-Kb 的二维 NOR 闪存芯片,展示了一条将二维电子学优势整合到实用、系统级应用中的可行途径。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次渐进式的改进,更是一份为电子学未来绘制的详细路线图。
巨大的集成挑战: 当两个世界碰撞
要理解这项成就的重大意义,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将二维材料与传统的硅 CMO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技术集成如此困难。这几乎在每一个层面都存在不匹配。
1. 物理上的不匹配:
一块标准的 CMOS 晶圆,即使经过抛光,在原子尺度上依然崎岖不平。由于底层密集的电路,其表面粗糙度为 1–2 纳米。现在,想象一下试图将一张完美的、单原子厚度的 MoS₂ 薄片 (厚度小于 1 纳米) 铺在这片凹凸不平的表面上。二维材料会被拉伸、褶皱并产生应力——导致不可预测的电学行为和高器件失效率。
2. 电学上的不匹配:
二维器件的运行规则通常与硅不同。例如,本研究中的二维闪存芯片在执行某些操作时需要负电压。在标准 CMOS 电路上施加负电压可能触发寄生 PN 结,导致巨大的电流泄漏,并可能烧毁芯片——这种现象被称为闩锁效应。
3. 封装上的难题:
芯片封装——将硅裸片置于带有引脚的保护外壳中以连接外部世界——是一个相当“粗暴”的过程。它涉及高温、机械压力以及静电放电 (ESD) 风险。对于坚固的硅,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但对于脆弱的原子级薄材料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好的二维晶体管,而是一种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制造与集成流程的整体方法。这正是 ATOM2CHIP 蓝图所提供的。
ATOM2CHIP 蓝图: 两大支柱策略
研究人员的 ATOM2CHIP 技术是系统集成的典范,建立在两大核心支柱之上:
- 全栈片上工艺,解决物理制造挑战。
- 跨平台系统设计,解决电学与逻辑兼容性问题。
图 1: ATOM2CHIP 蓝图概述了全栈工艺和系统设计。研究人员在 8 英寸晶圆上制造了 CMOS 裸片,并在其上集成二维闪存模块,创造出具有清晰三维结构的混合芯片。
支柱一: 全栈片上工艺 (“硬件”解决方案)
这一支柱专注于在已完成的 CMOS 晶圆之上直接构建可靠的二维存储阵列。作者开发了三部分策略,实现了 94.34% 的最终良率。
步骤一: 在粗糙表面实现共形粘附
为解决表面粗糙度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 共形粘附 工艺。他们并非简单地将二维材料放置在芯片上,而是采用了特殊的渐进释放转移技术,并辅以多次退火 (加热) 步骤。这使得原子级薄的 MoS₂ 层能够柔和地贴合在凹凸不平的 CMOS 表面上——就像保鲜膜一样——从而缓解了会降低器件性能的机械应力。
图 2: 全栈工艺解决了关键的硬件挑战。模块化三维架构将二维组件与 CMOS 组件分离。尽管 CMOS 裸片表面粗糙,但共形粘附工艺确保了高质量的二维器件集成,从而实现性能一致性。专门的封装保护了脆弱的二维材料。
如图 2d 所示,该工艺生产的器件具有紧密且分离良好的“开”态和“关”态阈值电压分布——这是器件高度均匀性和可靠性的标志。如果没有这一工艺,阈值电压分布会变得宽且重叠,使存储器不可靠。
步骤二: 模块化三维架构
团队并未强求二维存储单元与硅逻辑单元之间的直接兼容,而是采用模块化方法。他们将二维 NOR 闪存阵列视为一个功能模块,将 CMOS 平台视为另一个模块,分别制造,并通过 玻璃通孔 (TGV) 实现垂直连接。这将棘手的器件级不兼容问题转化为可控的接口设计挑战。
步骤三: 二维友好封装
为了在封装过程中保护精密的二维材料,研究人员实施了多层保护策略 (图 2e) :
- 区域特定 ESD 保护: 在所有焊盘配备定制 ESD 电路,防止静电损害二维层。
- 低冲击键合: 采用 室温超声键合 替代高温热压键合,使封装后漏电流减少超过十倍。
- 温和粘合剂: 使用室温固化粘合剂,最大限度地减少裸片贴装时的热损伤。
得益于这些措施,最终的二维闪存单元不仅良率高,性能也十分出色——编程/擦除速度快至 20 纳秒,每比特能耗仅 0.644 皮焦耳。
支柱二: 跨平台系统设计 (“电路与软件”解决方案)
硬件构建只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必须让二维模块和 CMOS 模块无缝协作。这需要一种协同设计方法,使二维器件的行为特性直接指导 CMOS 电路设计。
图 3: 跨平台兼容性验证确保 CMOS 模块针对二维存储器优化。隔离晶体管能承受局部负电压,优化缓冲链提供快速驱动能力,改进的传感放大器实现可靠读取。整个系统 (如 32 位并行编程) 均通过仿真验证。
步骤一: 设计无串扰的二维存储电路
为了实现高速,研究人员选择了 NOR 闪存架构。存储阵列中的一大问题是 串扰——对一个单元的操作可能无意影响邻近单元。为此,他们采用了 半选方案: 在被选中单元施加完整编程电压 \(V_{\text{pp}}\) 的同时,邻近单元仅获得其一半电压 \(\frac{1}{2}V_{\text{pp}}\)。由于 Fowler–Nordheim 隧穿效应对电压呈指数敏感,这种电压减半可有效抑制非目标单元的编程。
图 4: 半选方案用于抑制串扰。被选中单元 (红色) 接收全电压,相邻单元 (蓝色) 接收半电压,借助隧穿效应的指数电压依赖性防止意外编程。
步骤二: 让 CMOS 能承受负电压
为满足二维闪存单元的负电压需求,接口电路设计了专用硅晶体管 (图 3b) 。隔离环与 深 N 阱在衬底内形成局部隔离区域,从而在不影响芯片其他部分的情况下进行负偏压——避免闩锁效应与漏电。
步骤三: 驱动与传感的阻抗匹配
可靠的写入和读取需要精准的阻抗匹配:
- 驱动能力: 字线和位线的缓冲电路通过 逻辑努力 方法设计为多级反相器链 (图 3c) ,可将较小的逻辑信号放大为快速、干净的脉冲,高效驱动存储线。
- 传感能力: 读取单元状态需测量约 100 nA 的微小电流。初版传感放大器 (SA1) 因位线寄生电容大,位线电压放电缓慢而导致失败。
图 5: SA1 难以处理位线电容 (CBL),造成 VBL 放电缓慢,时序窗口内出现误读。
改进版二维兼容设计 (SA2) 增加了一个开关晶体管,在传感时将放大器与位线电容隔离,使读取时间缩短 70%,并确保读取准确。
图 6: SA2 将传感放大器与大位线电容隔离,确保电压快速稳定并准确读出。
集成上述要素后,仿真结果证实,该完整芯片可执行高级、指令驱动操作: 32 位并行编程、全芯片擦除以及随机访问读取。
决胜时刻: 全芯片测试
最终封装好的二维 NOR 闪存芯片在围绕 FPGA 搭建的系统中进行了测试,由主机构发指令以评估其实际运行表现。
图 7: 全芯片功能演示。测试系统与内部数据流用于验证性能。棋盘格编程测试在全部 32 条字线上达成 93.55% 的准确率,证实了其可靠性和串扰抑制效果。
关键结果:
- 高良率: 操作良率达 94.34%——与成熟硅技术相当。
- 功能完备: 芯片在 5 MHz 运行频率下执行 8 位指令,实现 32 位并行编程、读取与擦除操作。
- 棋盘格编程测试: 准确率达 93.55%,仅有极少数错误——验证了系统稳健性。
外围 CMOS 功耗与商用 NOR 闪存相当,但二维单元的超低编程能耗为物联网和嵌入式设备等应用带来显著优势。
结论: 未来的蓝图
这项研究是二维电子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ATOM2CHIP 蓝图不仅是一项成功,更是一套完整方法论,解决了纳米材料与主流硅技术融合中的物理、电学与架构障碍。通过在材料科学、制造工艺、电路设计和系统架构多方面的战略应对,研究人员铺设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从实验室到工厂之路。
这款 1-Kb 芯片是第一步,但也是关键的一步: 它表明纳米级革命已能跳出单一器件原型,迈向能够发挥二维材料独特优势的复杂系统。电子学的未来又前进了一步。